打手虫
张健君在向市民引见他的手抄作品。
“作品有特色,有特性,这应该是个有故事的人!”8月22日上午,台州书画院展厅里,前来参不雅“翰墨乡土”张健君书法展览的市民不少。
这些展品包含手抄作品、书法作品、岩画拓片等,记载了张健君研究乡土文化20年来的点点滴滴。
游历4年,感触遍地乡土风情
张健君,1968年出生在仙居县安洲街道一户普通农家。从小随着外祖父进修古文、书法的他,深受文学气氛的熏陶,虽是学美术身世,却一心想要做学问。
读千卷书,行万里路。22岁那年,张健君毅然毅然地踏上了游历名山大川的旅途。这场说走就走的游历,继续了4年,甘肃、陕西、新疆及闽北、苏南、湘南……他的脚印遍布了泰半其中国。
期间,他一边打工,一边到处游学,除了经由过程画画、写美术字赚钱,便是临时寄寓道不雅、寺院,缮写经文。每走过一个处所,张健君城市去本地的藏书楼、博物馆、大学参不雅,与人分享自己的游历故事。
一路走来,张健君明白了差别的乡土风情。然而,心中最挂念的照旧自己的故乡。
“仙居地灵人杰,有很多珍贵的乡土文化,我感觉这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。”张健君说,游历完毕后,他便开始着手研究仙居的乡土文化。
保持10年手抄文籍减少文学功底
“抄书”是张健君研究乡土文化的重要宝贝。“读十遍书不如用心抄一遍。”这句话,张健君常挂在嘴边,“‘抄书’一来可以经由过程文籍理解仙居乡土文化,二来可以减少本身文化修养。”
《光绪仙居县志》这本书记载了很多对于仙居乡土文化的故事,是张健君手抄的第一部文籍,“我花了五年工夫,前后共抄了三遍。”
第一遍时,张健君的手头总备着一本字典,只要遇到不认识的字,就查字典、写备注。“略不雅全文,却还不懂文义”,于是他又开始了第二遍的誊写,这一次存眷的是古文的断句和用词;在第3遍的誊写中,他着重于旧体诗的研究。这一遍抄下来,张健君发明自己能作诗了,对县志所记载的汗青典故,也都管窥蠡测。
10年工夫里,张健君誊写了3遍《光绪仙居县志》,《万历仙居县志》、《项斯诗注》、《苏曼殊全集》、《李叔同全集》、《梦溪笔谈》等各抄了1遍,共计600多万字。
抄起书来,张健君常废寝忘食,常常一抄便是一成天,抄累了,有时就不知不觉地趴在书桌上睡了过来。
临时对着古籍缮写,张健君也会腰酸背痛,头晕眼花。然而,他从未懊悔,反倒很满意,“抄书让人埋头,还让我对仙居的风土人情、汗青故事理解得更深了。”
二十年如一日深耕乡土文化
张健君的章草自成一派,书风天真浮夸,很有特色。很多人都知道张健君书法写得好,却鲜有人知,他存眷乡土文化20多年,不忘初心,一直保持用传统翰墨记载乡土文化的生息繁衍。
一辆自行车,一个破收音机,这是张健君整理乡土文化的全部“产业”。1990年到2000年这10年里,他扛着收音机,骑着脚踏车,走街穿巷,走遍了仙居。录下村里白叟家口口相传的歌谣《斗斗虫》、《打手批》……到了晚上,再用文字把歌谣摘录下来。2012年,在伴侣的帮忙下,他整理的《仙居歌谣》出书了。
2008年,张健君存眷到很多农村的祠堂,年久掉修。他又开始骑着自行车到仙居各乡镇,用3年的工夫摘录了各个祠堂台门柱子上的楹联,并整编为一本《仙居古楹联节录》。“当文化还在的时候,我们要尽力去保管它,留住它。”这一直是张健君殷切的但愿。
来参不雅书法展览的市民们纷纷给出好评,张健君显露了快慰的笑容,“此次书法展览,便是但愿更多的市民理解仙居的乡土文化,但愿在这个急躁的社会里,有更多的人愿意静下心来,专注地做一件事。”
责任编纂:余彩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