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甫和may
我国有许多姓氏,看起来都是常见的字,一写就会,但是一读,就不是阿谁样子了,往往读错,让人哭笑不得,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据理解,中国汗青上先后呈现33000个姓氏,除了有生僻字,另有不少容易读错的姓氏,朴、仇、过、繁、訾、令狐 ……
就拿“仇”来说吧,用在姓氏上,它就不是愤恨的“仇”字读音了,应该读“求”。如果你把汗青名流仇览、仇博、仇台、仇远、仇英的“仇”都读构怨恨的“仇”,还就hehe了。
赶忙来进修一下,读罢这些姓氏,你绝对直呼“长常识”!
读音相异
1、仇,读qiú,不读chóu;如明代驰名画家仇英。
2、朴,读piáo,不读pǔ;此姓朝鲜族多见。
3、单,读shàn,不读dān;如《说唐》中的单雄信。
4、解,读xiè,不读jiě;如明代佳人解缙。
5、区,读ōu,不读qū;如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中的区寄。
6、查,读zhā,不读chá;如金庸原名查良镛。
7、繁,读pó,不读fán;如写《定情诗》的汉末诗人繁钦。
8、瞿,读qú,不读jù;如瞿秋白。
9、员,读yùn,不读yuán;如唐代诗人员半千。
10、能,读nài,不读néng;如宋代名医能自宣。
11、阚,读kàn,不读hǎn;如三国时吴国粹者阚泽。
12、都,读dū,不读dōu;如明代进士都穆。
13、乜,读niè,不读miē;如民国时国军少将乜子彬。
14、缪,读miào,不读móu。
15、句,读gōu,不读jù;如宋代进士句克俭。复姓句龙,也读gōu。
16、阿,读ē,不读ā。
声调差别
17、任,读rén,不读rèn,如任盈盈。
18、要,读yāo,不读yào。如年龄时驰名刺客要离。
19、华,读huà,不读huá,如数学家华罗庚。
20、过,读guō,不读guò。
21、应,读yīng,不读yìng;如香港艺人应采儿。
22、曲,读qū,不读qǔ;如唐代司空曲环。
23、訾,读zī,不读zǐ;如元代有名孝子訾汝道。
24、哈,读hǎ,不读hā;如15年春晚总导演哈文。
25、钻,读zuān,不读zuàn。
26、谌,读chén,不读shèn; 如羽毛球运带动谌龙。
双音双姓
27、纪,一读jǐ,一读jì;个别念jǐ,如清代佳人纪晓岚。但外国人名翻译成中文时个别念jì,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、法国作家纪德。
28、盖,一读gě,一读gài;个别念gě,如现代京剧扮演艺术家盖叫天。
29、乐,一读yuè,一读lè;个别念yuè,如战国时燕国上将乐毅。
30、种,一读chóng,一读zhǒng;个别念chóng,如北宋末年名将种师道。
31、召,一读shào ,得姓鼻祖为周武王之弟召公姬奭[shì]。一读zhào,为傣族姓。
32、覃,一读tán,一读qín;个别读qín。
33、相,一读xiāng,一读xiàng。
34、折,一读shé,一读zhé。
35、隗,一读kuí,一读wěi。
容易错认
36、桓,读huán;如东晋上将桓温。
37、蒯,读kuǎi;如汉初谋士蒯通。
38、厍,读shè;如北周大臣厍狄峙。
39、靳,读jìn;如演员靳东。
40、昝,读zǎn;如清代书画家昝茹颖。
41、逯,读lù;如汉代大臣逯普。
42、郤,读xì;如三国时蜀国大臣郤正。
43、郦,读lì;如汉初名臣郦食其(lì yì jī)。
44、麹,读qū;如隋代高昌国国王麴伯稚。
45、璩,读qú。
46、郗,读xī;但古籍中也有读chī的。
47、妫,读guī,不读wěi。
48、郏,读jiá;如清代驰名画家郏伦逵。
49、郜,读gào;如国足运带动郜林。
50、逄,读 páng。
51、殳,读shū。
52、郄,读qiè。
复姓
53、令狐,读líng hú,不读lìng hú;如令狐冲;令零丁作姓时读lìng,如令打算。
54、尉迟,读yù chí,不读wèi chí;如唐初上将尉迟恭。尉零丁作姓时读wèi,如战国时驰名军事理论家尉缭。
55、万俟,读mò qí,不读wàn sì;如南宋奸臣万俟卨(mò qí xiè)。
56、澹台,读tán tái,不读dàn tái;如孔子门生澹台灭明。
57、皇甫,读huáng fǔ,不读huáng pǔ;如晚唐诗人皇甫松。
58、长孙,读zhǎng sūn,不读cháng sūn,如唐初名臣长孙无忌。
59、宰父,读zǎi fǔ,不读zǎi fù;如孔子门生宰父黑。
60、亓官,读qí guān;如孔子的老婆亓官氏。
61、毌丘,读guàn qiū;不要读作 wú qiū 或 mǔqiū,也不要写作“毋丘”或“母丘”。
其它姓氏
62、虎,一读hú,一读māo,也有读hǔ。
63、吞,读tiān;《汉书》记录中有吞景云。
64、不,读fōu,或biāo;如后秦安远将军不蒙世。
65、卜,读bǔ,不读pǔ。
66、啜,读chuài。
67、术,读zhú,不读shù。
68、丨,作姓氏时读yī。
异读姓氏原因是什么?
河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、河南大学传授魏清源表明,这种“姓氏异读”发生的原因,一是汉字古音、今音原本差别,姓氏能够保存了这个字的古音;二是各处所言、声调差别;三是民族风俗的遗存。
魏清源说,异读姓氏大抵有5种范例。
1.一个字作单姓时和作复姓时,有差别的读音。好比,“尉”作单姓时,读wèi;用作复姓“尉迟”时,读yù,如唐初名将尉迟敬德。
2.一个字作个别的用法时和作姓时,有差别的读音。这种环境最多,如盖、仇、查、朴、单、种、员、解、缪、陆等,都属于这种环境,且这类异读姓氏个别较为常见。
3.一个字作姓时可以有两个读音,两个读音都对。好比,“乐”作姓时可读lè,也可读yuè;“覃”作姓时可读qín,也可读tán。专家表明,它们固然用同一个汉字,但能够代表两个源流差别的姓,不克不及认为这是同一姓氏在差别地域、差别族属的差别读法。
4.两个字都作姓时,读音不异,写法却差别,也不克不及互用。如“欧”和“区”作姓时都读u,“邵”和“召”作姓时都读shào。
5.一个字作个别用法时和作姓时读音相近,声母韵母不异,只有声调差别。如“那”原本读nà,但用作姓时读n。别的,这类异读姓氏另有燕、任、宁、葛等。
全国那些千奇百怪的姓氏
“东南西北”
工具南北、高低阁下不只是方位词,也是中国人的姓氏。
据《中国姓氏大辞典》记录,东姓来历有多种,一种相传是舜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,一种相传是宓羲的后嗣东蒙氏之后,别的有的是土族的“什东加”改姓而来。
今朝,我国汉族、台湾土著、满族、蒙古族、藏族等民族中均有东姓。东姓在全国散布较广,约占全国人口的0.0041%,福建、江苏、天津、河北四省市多东姓,约占全国东姓人口的68%。
西姓、南姓也在全国散布较广。此中西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.0015%,广东、辽宁两省多西姓,约占全国西姓人口的70%。南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.016%,河南、甘肃、山西、辽宁、陕西、河北、浙江七省较多,约占全国南姓人口的91%。
北姓则较为稀有,依据人口普查材料,内蒙古包头、山西汾阳、河北承德、四川通江、海南琼海、广东茂名、北京等地有北姓。
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
据《中国姓氏大辞典》记录,柴姓、米姓散布较广,别离约占全国人口的0.058%和0.035%;油是傈僳族姓,山东省多此姓,约占全国人口的0.0028%;盐姓在江苏、四川等地有散布;酱姓源出不详,台湾有此姓;山西扶风、四川成都、台湾、上海等地有醋姓;茶作为姓有槎(cha)、屠(tu)两音,云南省多茶姓,约占全国茶姓人口的95%。
(来历:新华网 新闻晨报)